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结局+番外小说》,由网络作家“左手烟蒂”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碳水耐受性极差。”“对咖啡因代谢迟缓。”“容易对精制糖上瘾。”“蔬菜中的植化素对你极有益。”“蛋白质应以植物来源为主,动物蛋白以深海鱼类为宜。”“每天必须摄入Omega-3比例为……”我花了整整两晚才读完那份报告。然后,我像被洗脑一样,彻底清空了冰箱,删掉了所有外卖App,把厨房改造成了一个“食物实验舱”。从那一刻开始,我成为了一个“进化饮食主义者”。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我成了一份人类优化实验的自愿试验体。一开始,我确实感到前所未有的好转。体重从57kg降到51kg,睡眠从每晚4小时延长到6.5小时,便秘、胃胀气、经前焦虑通通消失。最重要的是,我感到我掌控住了自己。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秩序感——就像你曾被一团乱麻缠绕多年,某天终于把...
《基因完美饮食,丧失对食物的热爱结局+番外小说》精彩片段
“碳水耐受性极差。”
“对咖啡因代谢迟缓。”
“容易对精制糖上瘾。”
“蔬菜中的植化素对你极有益。”
“蛋白质应以植物来源为主,动物蛋白以深海鱼类为宜。”
“每天必须摄入Omega-3比例为……”我花了整整两晚才读完那份报告。
然后,我像被洗脑一样,彻底清空了冰箱,删掉了所有外卖App,把厨房改造成了一个“食物实验舱”。
从那一刻开始,我成为了一个“进化饮食主义者”。
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我成了一份人类优化实验的自愿试验体。
一开始,我确实感到前所未有的好转。
体重从57kg降到51kg,睡眠从每晚4小时延长到6.5小时,便秘、胃胀气、经前焦虑通通消失。
最重要的是,我感到我掌控住了自己。
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秩序感——就像你曾被一团乱麻缠绕多年,某天终于把所有线头理顺了,一根一根卷进了标着数字的筒里。
我对别人说:“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吃了。”
我对镜子说:“我正在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对过去的自己说:“谢谢你忍着没有再吃那颗蛋黄酥。”
那时候的我甚至觉得自己高于所有人——是的,我成了一种“饮食优越者”。
朋友聚餐我会自带便当、无油坚果、低GI饼干。
聚会上的披萨、火锅、冰啤,我看都不看一眼。
朋友调侃我:“你这是吃饭,还是走进了营养数学奥林匹克?”
我笑着回怼:“你等着慢性病把你们全收割吧。”
但这种优越感并没有持续太久。
大概是从第43天开始。
我发现我开始做梦,梦里我在追一只油光发亮的烧鸡。
它在街头巷尾穿梭,我用高跟鞋狂奔,最后还是在老家楼下的熟食店里抓住了它。
我把它剥成片、撒上辣椒粉、大口吃下,肉汁从指缝流下,我满脸幸福。
醒来时,我的眼角湿了,嘴巴仍在咀嚼的姿势。
我开始害怕夜晚。
我怕那个“食物的影子”会再次爬进我的梦里。
怕我的意志,在夜色中变得像酱汁一样软塌塌。
于是我开始服用抑制食欲的植物胶囊,吃饭前冥想十分钟,强化“营养不是快乐,是维稳”的认知。
可梦越来越多,食物越来越具体。
有一次我甚至梦见自己被一碗红豆沙粽
第一章:吃,是一种罪?
我在吃第三个无糖脱脂希腊酸奶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已经有五十三天没有咀嚼任何一个有温度的碳水化合物了。
是的,五十三天。
没有米饭、没有面包、没有意大利面,甚至没有一块可以在嘴里融化的热巧克力。
我躺在智能餐桌前,眼神扫过玻璃餐盘上那朵像数据一样整齐的“花式高蛋白沙拉”,面无表情。
那里面有几片低温白煮鸡胸肉、几片风干羽衣甘蓝、一撮精确到3克的奇亚籽,再配一瓶微量营养素强化饮用水。
热量:187kcal。
蛋白质:23克。
饱和脂肪:0.2克。
升糖指数:15。
完美。
那盘沙拉,看起来就像美食摄影师从地狱厨房逃出来之后的作品,干净得没有一丝感情。
我低头看了眼手环上的数据显示:血糖平稳、肠道菌群活性良好、胰岛素分泌正常、瘦体重率上升2.3%、精神状态稳定。
完美得令人作呕。
我从不否认,这一切是我主动选择的。
甚至在选择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狂喜——终于,我找到了让自己“正确饮食”的终极钥匙。
那是三个月前,我接受了一项名为“Evo-Diet”的基因检测服务。
这家公司声称,它能根据用户的DNA序列、代谢数据、微生物生态,精准定制一个终身饮食方案。
方案不仅能让人远离肥胖、三高、癌症,甚至还能调节情绪、改善焦虑、延缓衰老。
“你吃进去的每一口,决定你五年后的身体样貌。”
那位营养顾问边说边把我的唾液样本封入一个银白色冷藏盒中,“我们不是建议,我们是精准营养工程。”
我信了。
不,确切地说,是我渴望相信。
那时候的我刚刚从一段混乱的亲密关系中脱身,失眠、过劳、暴饮暴食。
某个深夜我吃完第三碗红烧肥牛面,坐在马桶上看着油腻的外卖包装袋时,突然哭了。
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我觉得我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
于是我预约了这项服务。
三周后,我收到了一份厚厚的“基因营养蓝图”。
第一句话就是:“你的APOA2等位基因型为TT,说明你对饱和脂肪极度敏感,摄入量应小于每日总热量的5%。”
接下来是各种条目、建议、禁忌、警告。
是面点,它是一扇门。
一扇把我从被控制的生活里放出来的门。
那天,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只带了几本写过食记的笔记本、一把奶奶留下的铁锅、两双旧筷子。
然后我离开了这个城市,暂时告别了精致又克制的都市人生。
我搬去郊外的一间合租农舍。
那里没有健身房、没有“碳排追踪APP”、没有外卖,也没有“Evo-Diet”这种精准饮食方案在你脑海里敲锣打鼓地提醒你“吃错了,太晚了,别吃”。
最初的生活并不舒适。
厨房是共用的,切菜板上还留着昨天别人剁羊排的油花,水龙头滴答不停,门口总有不知名的野草种子跟着鞋底爬进屋子。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重新找回了一个人“做饭给自己吃”的能力。
我第一次在没有参考摄入配比的情况下做了一个饭团,用咸菜末、米饭、煎蛋混合在一起捏成球,咬开那一口时,心里突然很踏实。
我甚至试着重新“浪费”一点东西。
比如煮红豆汤时多加了水,结果成了甜汤水;炒粉丝时放多了醋,酸得我打了三个喷嚏。
那种“弄错了”的感觉让我快乐——它证明了我仍然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台完美运算的饮食机器。
在这个乡间厨房,我认识了不少“从系统中逃出来的人”。
邻居大壮是个前健美教练,曾经一天吃12个水煮蛋、三顿煎鸡胸,如今每天用猪油炸茄子,还在烤地瓜时背唐诗;楼上的姐姐是个营养师,却因厌食症休假来疗愈,喜欢在深夜蒸红薯配奶油冰淇淋,说那是“对自己的温柔对话”。
我们吃饭时不会谈热量,也不谈摄入效率,只谈“你今天心情好吗这道菜让我想起一个人”。
我开始学会“按直觉吃”——不是放纵,也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跟身体对话的方式。
饿了,就吃。
饱了,就停。
想要,尝一口。
不想要,等一等。
我记得那天大雨滂沱,院子里的地上都是积水。
我在厨房做蛋炒饭,窗外有狗在吠,我手忙脚乱地把蛋打到地上,刚想骂人,门外突然有人递来一把伞:“你先别急,出来喝碗汤吧。”
我走出去,一碗咸菜豆腐汤热气腾腾,放在门口桌子上。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世界又接纳了我——不是因为我健
重新启动肠道修复程序。
我把手机扔进床头柜。
那是我最后一次使用那款App。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逐步断开饮食系统管控。
我开始把每一顿饭当成一次“找回原我”的过程。
早餐我吃发面鸡蛋饼,咬开时蛋液流出来的那一瞬间我闭着眼睛笑了;午餐我吃米粉加牛肉,辣椒混着豆瓣酱在唇齿间跳舞;晚上我学着奶奶的配方做红烧茄子,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油放太少,第三次终于炸出了熟悉的香气。
我恢复了“咀嚼”的快感。
那种把食物磨成碎屑、用牙齿感知温度与纤维的体验,就像人类文明从岩石走进厨房。
然而,新生活也伴随着恐惧。
我开始做噩梦:梦见我的身体因为摄入错误食物而逐渐溃烂,脸上的皮肤像被火烧过,肠胃开始自我分解,血液中飘着蛋糕屑、腊肠条,还有焦糖爆米花。
我惊醒后满头是汗,却发现现实里我身体一切正常,只是开始对食物失去信任。
哪怕那些食物美味又温柔,但我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毫无防备地“喜欢”一口饭。
我吃下它,却害怕它反噬我。
我的快乐被中断在第二口之后,第三口已经在计算:“这会不会让我老得更快?”
第四口开始惭愧:“你又没控制住。”
朋友约我吃麻辣香锅,我坐在一桌热辣中,忽然起身去洗手间呕吐;同事请我吃生日蛋糕,我把奶油舔了一下就红了眼眶;奶奶在视频里问我,“是不是最近瘦了?
别减肥了,年轻人别苦自己。”
我一边点头,一边关掉镜头。
是的,我没有再靠基因饮食生活。
但我也没回到从前。
我变成了一种——无法真正信任食物的人。
我不再囫囵吞枣,却也无法全然享受。
我的餐桌总像有两个我:一个张开口的婴孩,另一个持刀的裁判。
有时候我会怀疑,那一份基因检测,到底测出了什么?
是我的代谢属性?
还是我内心那颗,永远无法彻底快乐的心?
第三章:吃,是回家的方向我是在菜市场的巷口再次闻到红烧肉味的。
那天是周六,天微凉,空气中混着一点霉气和油烟。
巷口的老饭馆正把新出锅的红烧肉端出来,锅沿还挂着一撮炸黄的葱段。
热油溅到糖色汁液上,发出“哧啦”一
康、轻盈、饮食结构完美,而是因为我还值得别人为我煮一碗汤。
我开始重新记录食物。
不是营养数据,而是情绪数据。
今天煮了红豆饭,第一口想起了高三午饭后偷偷在阳台吃小麻花的我。
做糖醋排骨失败了,酸得发苦,突然觉得自己也不够温柔。
用朋友送的紫苏腌了黄瓜,放冰箱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像是昨晚给自己留下的安慰。
这些记录像一颗颗小石子,垒起我“重新成为自己”的小房子。
我慢慢也开始接触过去疏远的“科技”。
我不再拒绝营养咨询,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朋友的建议。
不是命令,而是提醒。
我也开始学着读食物标签,不再看它是“该吃”还是“错吃”,而是想:“它能给我什么?
我现在需要它吗?”
是的,我和科技和解了。
但这次,我是带着“人”的感受去和解的。
科技不该是奴役,也不该是解脱。
科技是锤子,而生活是手艺。
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就以为自己会造房子。
生活不是最优解,它是最真诚的选择。
又过了几个月,我偶然收到“Evo-Diet”公司寄来的回访邮件。
邮件里说,他们上线了一个全新版本的“共情饮食模块”,可以结合用户饮食后情绪反应、心理满意度、自我认同指数等维度,为用户提供“快乐饮食建议”。
“我们一直在试图让健康不只是数据,而是体验。”
我没有第一时间关闭邮件,而是点进了他们提供的反馈问卷。
里面有一道题让我驻足良久:“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理想的饮食状态,会是?”
我想了好久,最后填了这么一句话:“是吃一口食物的时候,我不会先想它有没有错,而是先想,它是不是我想要的。”
提交之后,我突然释怀。
不是我输了,是我长大了。
我知道,我曾经为了一份完美的饮食伤害过自己,为了健康压抑过人性;也知道我现在不会再被诱惑吞没,但也不会再被控制捆绑。
我不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活着,并且感觉活着”**。
而活着,是要吃饭的。
是吃热的饭、吃带油的菜、吃带有人情味的晚餐、吃带着记忆的夜宵、吃带着遗憾的零食、吃带着爱意的误会、吃带着自由的未来。
有天晚上,我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