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轻盈、饮食结构完美,而是因为我还值得别人为我煮一碗汤。
我开始重新记录食物。
不是营养数据,而是情绪数据。
今天煮了红豆饭,第一口想起了高三午饭后偷偷在阳台吃小麻花的我。
做糖醋排骨失败了,酸得发苦,突然觉得自己也不够温柔。
用朋友送的紫苏腌了黄瓜,放冰箱一晚,第二天早上吃,像是昨晚给自己留下的安慰。
这些记录像一颗颗小石子,垒起我“重新成为自己”的小房子。
我慢慢也开始接触过去疏远的“科技”。
我不再拒绝营养咨询,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朋友的建议。
不是命令,而是提醒。
我也开始学着读食物标签,不再看它是“该吃”还是“错吃”,而是想:“它能给我什么?
我现在需要它吗?”
是的,我和科技和解了。
但这次,我是带着“人”的感受去和解的。
科技不该是奴役,也不该是解脱。
科技是锤子,而生活是手艺。
你不能因为有了锤子,就以为自己会造房子。
生活不是最优解,它是最真诚的选择。
又过了几个月,我偶然收到“Evo-Diet”公司寄来的回访邮件。
邮件里说,他们上线了一个全新版本的“共情饮食模块”,可以结合用户饮食后情绪反应、心理满意度、自我认同指数等维度,为用户提供“快乐饮食建议”。
“我们一直在试图让健康不只是数据,而是体验。”
我没有第一时间关闭邮件,而是点进了他们提供的反馈问卷。
里面有一道题让我驻足良久:“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理想的饮食状态,会是?”
我想了好久,最后填了这么一句话:“是吃一口食物的时候,我不会先想它有没有错,而是先想,它是不是我想要的。”
提交之后,我突然释怀。
不是我输了,是我长大了。
我知道,我曾经为了一份完美的饮食伤害过自己,为了健康压抑过人性;也知道我现在不会再被诱惑吞没,但也不会再被控制捆绑。
我不再需要“完美”,我只需要**“活着,并且感觉活着”**。
而活着,是要吃饭的。
是吃热的饭、吃带油的菜、吃带有人情味的晚餐、吃带着记忆的夜宵、吃带着遗憾的零食、吃带着爱意的误会、吃带着自由的未来。
有天晚上,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