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是林小琳做的,她家家境贫寒,平时吃的是青菜和粗面。
晚饭后,林小琳带着自制的工具,还有平安到了屋后。
林家沟顾名思义,一条小河绕着林家沟村边蜿蜒而过,从林小琳家屋后,走不了半里地,就能到林家沟。
林家实在太贫穷了,林小琳在村里也观察了几日,唯一能换点吃食或者钱的,可能就是林家沟里的活物了。
如今是90年,商品经济的风,已经在华国的其他地方正在刮着。
想摆脱掉贫穷,最快的方法就是做生意。
生意是什么?
生意就是货物流通。
90年的农村人,除了火柴、肥皂需要去商店里买,其他的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况且,林家沟也不是沿海,村里人对商业的敏锐度不高,所以村民每日除了下地耕作,也没想过经商致富。
林家沟里的鱼虾,村民偶尔会捞几条,解解馋。
如果是把这河里的东西,拿到县城里去卖,林家沟的人还没想过。
小琳在河里设置好诱饵,就和平安退在河边静静地等着。
“这不是阿琳吗?在这干嘛呢。”
小琳回头看见村里唯一的渔户,章卫国。
他背着渔网,显然是准备回家了。
“阿琳,这就是你男人?”章卫国上下打量着平安,心道他这身板,可真是结实啊。
“嗯,我男人。”小琳大大方方地和章卫国打了招呼。
章卫国看着林小琳正在摆弄的东西:“阿琳,你在干什么?摆弄这些树枝子做啥。”
"做陷阱,抓些野黄鳝来吃。"林小琳言罢,把做好的一个陷阱连同渔网子,一起下到河中。
章卫国笑了,以为小姑娘闹着玩,好心劝道:“阿琳,你这往河里下陷阱就能打着鱼了?这打鱼还得看鱼饵的,没听说过,在河里下陷阱捕鱼的。我打鱼十几年了,咱村里都说我是打鱼的好手,你看,我才打了这几条鱼。”
章卫国指着手里青草串着的一只三斤来沉的草鱼和几只螃蟹。
他是附近几个村里最好的捕鱼人了。
“卫国哥,我没有你捕鱼的本事。所以才想着下个陷阱试试,万一撞上了呢。”小琳手快,又用树枝子做好了两个陷阱,放在一边。
章卫国见小琳笃定的样子,也起了好奇心。
他也想看看林小琳的陷阱,是不是真的能捕鱼,于是也和林小琳、平安二人站在河边,等着鱼儿上钩。
很快,水里就起了动静,林小琳眼睛一亮,知道渔网进鱼了!
小琳一句话,平安立刻收网,把渔网连同陷阱一起收到岸边。
同渔网一起上来的,果然有三条肥大的黄鳝,还有几条泥鳅。
“阿琳,你真行!。你这陷阱还真能捕鱼,你这陷阱是怎么做的?”章卫国对林小琳竖起了大拇指。
林小琳笑了笑,胡编了个理由,说:“我上次去县里赶集,在一个书摊子看的书里,写了这个方法。我寻思回来试试,没想到还真管用!”
章卫国没有怀疑,佩服地说:“读过书就是不一样,阿琳,你原来读书时,成绩就好!”
小琳谦虚笑着说:“我比不上卫国哥。你的捕鱼技术在咱十里八村才是真有名的。”
章卫国虚心的像林小琳学习捕鱼的陷阱,小琳也没遮掩,大方的教了章卫国。
毕竟是同村的,在原主记忆中,这个章卫国也是很不错的人,曾经在林小琳母女饿的吃不上饭的时候,接济过他们。
至于章卫国也学会捕鱼技巧,林小琳是不担心的。
毕竟,贩卖未加工的食材,是赚不了几个钱的。
商品的价值,在于溢价,想卖出好的价格,必须是卖加工过的商品。
而如何加工商品,把这些简单的鱼,变成美味的食物,这才是林小琳的独门秘诀。
章卫国、林小琳、平安三人又捕了回鱼,天就暗了,因此三人也互相告别,各自归家。
当张桂英看到两人带回了野鳝鱼时,高兴地从平安手里接过来,放在水盆子里养着。
“阿琳,这野鳝鱼杀了吃肉,真可惜。要不要腌了,过年再吃?”张桂英穷惯了,一顿吃掉鳝鱼,她舍不得。
林小琳笑着说,“别担心,娘。以后我们每天都会有肉吃。咱们会捕鱼了。”
平安拍手高兴地说:“娘,吃吧!我和小琳以后天天孝敬你!”
“嗯,以后娘就跟着阿琳、平安吃肉吧!”张桂英说完,对平安眨眨眼,“你们再抓紧生个胖娃娃,娘就更开心了!”
“娘!”小琳闹了个大红脸,捂着脸跑进卧室。
“平安,跟上!”张桂英捂着嘴,笑着吩咐傻女婿。
平安听岳母的话,颠颠跟着林小琳进了屋,看见林小琳躺在炕上。
“小琳,我们生个娃娃吧!”平安也上了炕,可怜兮兮的看着林小琳。